禹州,古称钧州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源地,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"禹州十三碗"饮食文化。
相传大明皇帝嘉靖曾巡视禹州,为体察民俗民风,召乡下名厨为其操办地方特色菜肴,乡厨急中生智,将民间操办喜事的地方特色菜"十三碗"精心调制,献于圣上,嘉靖皇帝品后大为赞赏,赐名水席。
"十三碗"充分体现了华夏饮食文化朴实无华的一面。"十三碗"看似简单,实则选料考究,做工精良,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。正所谓"乡情乡意浓,粗茶淡饭香"。
十三碗美食已有数百年历史,具有深厚的乡土文化底蕴,折射出乡村亲朋邻里间浓郁质朴的亲情和独特的礼仪。很早以前,十三碗就成为禹州西部乡民取亲、嫁女、吃面条等重大庆典宴席必备之"佳肴",是地地道道的农家菜。当地人无论贫富,喜庆宴席上十三碗的花色是不可缺少的。家底不丰者, 所上十三碗往往以焖子打底,汤水较多,被戏称为"稀汤寡水",家境殷实者则顶格走满十三碗,以彰显"大手、豪华"。
那么,为什么要上十三碗呢?原来,"13"这个数字蕴含着"一生"的意思,也就是说不管娶亲嫁女还是生小孩,大家都希望新人或孩子一生平安、幸福。
十三碗主料为大肉、豆腐,辅料是焖子、粉条。农家往往在取亲、嫁女、吃面条的喜庆之日,宰杀一头自家圈养经年的肥猪,用自家豆子磨上一筐豆腐,配以禹州西部山坡生长的优质红薯粉加工的粉条,请邻近闻名的三、五乡厨,精心料理、调制,就这样经历代乡厨刻意琢磨,传承发展,终成就十三碗一方特色。
用做十三碗的很多食材先要经过水煮或油炸,待客之日再装进小碗上笼蒸制。上桌前从笼蒸中端出倒扣在硕大的粗瓷海碗里,再冲上酸汤,撒上葱花、姜末、芫荽和红辣椒角儿,一碗碗汤汤水水,热热乎乎,透着诱人香气的十三碗就用托盘端上桌了。
十三碗上菜顺序有着"严格"的规矩。民间有句口头禅叫:头碗"鸡"、二碗"鱼"、三碗上的"大肉皮"。由于"鸡"、"鱼"蕴含着"吉祥"、"有余"的意思,因此,农家"盛宴"是以鸡鱼为标志的,而早年,鸡、鱼并不丰足,乡厨便巧生智慧,借猪排生里脊,取其谐音以"脊"代鸡,制成头碗"鸡"。二碗鱼也是"假鱼"。乡厨用豆腐掺玉米面做成小鱼形状,再细加制作,虽非真鱼却味道鲜美。三碗上的"大肉皮"。是取